耕海悦读 法润书香(二)
发布时间:2025-04-23 浏览量:176

用阅读丈量世界的深度

在“世界读书日”及“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南京海事法院开展“耕海·悦读”第二季主题活动。各部门青年干警围绕政治、法律、人文等方面的读本,通过“荐一本经典、诵一段原文、悟一重境界”,畅谈法治理想与人生哲思。

 

在世界读书日的暖阳下,让我们一同翻开书页,聆听那些跨越时空的故事,以书作帆、以法为灯,共赴精神远航。

 

海商庭  陈志刚

《正义的可能》

作者:周濂

在这部兼具哲学深度与人文温度的作品中,周濂以清澈的逻辑和诗性的笔触,探讨正义、法治与人的尊严如何在社会现实中生根。他拆解罗尔斯、哈耶克等思想家的理论,却始终落脚于中国语境下的个体困境——当理想的法律精神遭遇复杂的世情,人该如何在妥协中坚守原则?书中对“法律是道德的最低底线”的反思尤为深刻:法治不仅是条文体系,更需公民内心对正义的信仰。作者以苏格拉底式的追问,引导读者思考制度与人性、权利与责任的共生关系。那些关于电车难题的思辨、对平庸之恶的剖析,最终都指向一个命题:在规则与良知之间,人必须成为自己的灯塔。此书如一把锋利却不冰冷的手术刀,剖开法治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缝隙,让光透进来。适合所有在规则中寻找自由、在秩序中追问意义的人。

 

执行局  宋祎晨

《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

作者:吴毅

本书是当代中国乡镇政治研究的经典之作,作者吴毅教授以2003-2004年湖北某乡镇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展现了基层政权、村级组织与农民在复杂权力场域中的博弈共生。书中通过迎检筹备、税费征收、土地纠纷、产业调整等鲜活案例,生动刻画了乡镇政治的“喧嚣”本质——既有行政命令的刚性执行,也有人情世故的柔性斡旋。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揭示了中国基层治理的逻辑,折射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深层肌理。此书既是对中国乡土社会运行逻辑的一次深度探索,也是对基层治理者智慧与韧性的一份致敬,值得每一位关注中国社会发展的读者细细品味。

 

泰州法庭 吴雨桐

《决策与判断》

作者:斯科特·普劳斯

斯科特·普劳斯的《决策与判断》是一本探讨人类认知机制和决策心理的经典著作。司法审判工作中,从证据审查、事实认定到法律适用,每个环节的决策与判断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裁判者主观认知的影响。书中对决策和判断的基本要素进行了细致梳理,对认知和判断过程中容易发生的偏差及陷阱进行了深刻分析,为我们更好地反思与精进思维方式、减少和避免判断失误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苏州法庭 王晓果

《叶嘉莹说杜甫诗》

作者:叶嘉莹

叶嘉莹从少女时代便经历卢沟桥事变,她一生漂泊,屡经磨难,阅遍家国离乱和复兴。在忧患的人生中体会古代诗人对生命的彻悟,古稀之年回国教诗,又在新的时代重新阐释诗教的功能。她笃信古代诗词能唤回人心深处应有的诗意,帮助现代人抵御对功利和物质的欲望,领悟精神追求的意义。“中华诗教播瀛寰,李杜高峰许再攀。”杜甫不仅是中国古典格律诗的集大成者,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典范,文以载道,杜甫诗是中华古典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本书循着杜甫的人生步伐,对杜甫名作逐一细评。从气宇轩昂的《望岳》到感伤沉郁的《秋兴八首》,叶嘉莹带领我们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分析诗人的写作技法,感受诗人博大的人文关怀,共同向着伟大的文学高山攀登。

 

政治部 汪雨萱

《人生的智慧》

作者: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恰似一盏哲学明灯,这位哲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输出自己的观点,像一位和蔼的长者把心得与建议娓娓道来,细细拜读,醍醐灌顶,一种平静的力量蔓延开来。他以冷峻的理性解剖人性本质,强调“人是什么”,而不是“人有什么”,这与法治精神追求人格尊严与内在秩序的深层逻辑不谋而合。书中对欲望本质的犀利洞察,恰如司法者面对复杂案情时所需要的清醒理性;对孤独价值的深刻阐释,恰似法官独立裁判时应秉持的精神品格。在价值多元的时代浪潮中,叔本华教会我们以智慧理性构建内在锚点,用哲学思辨抵御外界纷扰,这对青年干警培树司法定力、守护公平正义具有重要启示。

 

机关党委 刘辉

《素书》

作者:黄石公

 “子欲为事,先为人圣”,一个人做事之前,先得把人做好,行走于世,人品是一个人最好的通行证。只有做到诚挚待人、光明磊落、宽人严己、严守信义,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和支持,为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素书》正如他的书名,讲述的是为人处世的朴素道理,将“道、德、仁、义、礼”作为美德养成的五大要素,详解了修身正己,提升个人修养的路径。其中许多内容都在教人如何做一个有爱心、有正能量的人,引导我们守住自己的职责不放弃,遵循正义不偏离,坚守道德底线,以智慧和勇气应对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