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首期100万元的和解款我们已经提前支付过了,凭证也发给法院了,被扣的4条船我们可以开走继续施工了吧?”电话那头,被执行人语气急切中带着期待。
“申请执行人已经确认收款,按照双方达成的和解协议,涉案的4条船可以在南通某港附近水域继续开展清淤挖泥作业,希望你们后续继续按期履行和解协议。”接到电话的南京海事法院执行法官钱建国回复道。
挂了电话,钱建国的思绪回到了1个月前……
“海地”协同,服务地方法院涉船处置需求
1个月前,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委托南京海事法院扣押、拍卖4条涉案船舶。接到委托后,南京海事法院立刻开启了一场涉船执行的“接力赛”。
获取船舶位置线索后,海事执行干警闻令而动、迅速响应。“海事执行的特殊性在于船舶的移动性和位置的不确定性。”钱建国在行车途中部署扣船方案,“我们必须趁着船舶停工靠岸的窗口期完成扣押。”
时值酷暑,干警们抵达南通海门港后未作停歇,下车即登驳船,通过“海陆联动”方式实施登轮扣押。由于四艘船舶分散停泊,执行团队逐船开展工作,直至晚上才完成全部扣押手续。这场“海地”协同、跨域执行接力赛首战告捷,港口夜色中点点灯火,见证着干警们的辛勤付出。
以扣促和,“海地”携手实质解纷
然而,扣押船舶过程中,钱建国敏锐地发现,涉案船舶正处于从事河道清淤作业后的休整状态,船舶应该有工程款收益,遂向被执行人了解情况。
“是的,法官,现在疏浚工程还没有结束,如果船被扣了,我们无法继续作业,不仅无力清偿本案执行案款,耽误工期我们还要承担额外的违约责任,那就真的没有翻身机会了。”
“一扣了之”“一拍结案”不仅无法实质化解矛盾纠纷,还可能引发次生诉讼,下一步如何处理,必须要通盘考虑、统筹处理。想到这里,钱建国拨通了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朱皓法官的电话,共商对策,“我们认为,不能简单‘一扣了之’,而应着眼实质解纷,尝试‘以扣促和’。”
“我们也是这个思路!”朱皓法官回应道。两家法院随即联手推动和解。
扣押不停工,保债权、保施工,得多赢
南京海事法院与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开始推动该案执行和解。在执行现场、在电话两端、在两家法院,“海地”法院执行干警一次次释法说理,一点一滴细致耐心沟通交流,终于让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双方约定,被执行人先行向申请执行人支付首期款100万元,涉案船舶可在特定水域继续完成工程作业;待年底工程结束后,被执行人通过结算工程款、筹措其他资金等方式一次性偿还剩余债务。扣押不停工,和解保生产,“海地”协同促共赢。
“谢谢法官,让我们的债权有了保障,看到了追回的希望。”
“谢谢法官,让我们的船保了下来,避免了新的纠纷,我们一定按期履行。”
2025年9月8日,双方当事人来到南京海事法院执行谈话室,握手言和、签订和解协议。三天后,申请执行人就收到了被执行人提前履行的首期100万元款项,被执行人涉案船舶得以继续施工作业,整个清淤工程项目顺利推进。
一纸扣押令,不是终点,而是矛盾化解、资产盘活的新起点。本案是南京海事法院深入贯彻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关于坚持严格公正司法 规范涉企案件审判执行工作的通知》要求、落实江苏法院“海地”交叉执行创新工作机制的生动实践。通过专门法院与地方法院的高效协同、善意文明的执行理念,实现全省涉船执行“一站通办”,不仅保障了当事人合法权益,也助力企业持续经营,为营商环境注入司法温度。